交易所排名 交易所排行 币安交易所

2025年按交易量排名的Top加密货币交易所- 官方推荐新广益IPO困局:与“已注销”供应商市占率“第一”含金量待考大专学历实控人兄弟豪揽22亿分红

发布时间:2025-08-28 09:00:43  浏览:

  交易所,交易所排名,交易所排行,加密货币交易所排行榜,加密货币是什么,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币安交易所,火币交易所,欧意交易所,Bybit交易所,Coinbase交易所,Bitget交易所,交易所排行

2025年按交易量排名的Top加密货币交易所- 官方推荐新广益IPO困局:与“已注销”供应商交易市占率“第一”含金量待考大专学历实控人兄弟豪揽22亿分红

  这家自称“打破欧美日韩技术垄断”的特种膜企业,一边喊着“科技突围”,一边被曝出多重硬伤:与已注销供应商“隔空履约”近一年;核心产品市占率“第一”的背后,是不足10亿的行业天花板与选择性对比的竞争对手;74%研发人员学历低于本科、核心原料依赖对手三井化学,“技术领先”缺乏硬核支撑;

  更值得关注的是,临上市巨额分红2.2亿,实控人夏超华兄弟作为最大受益者,将等同于近三年近7成净利润收入囊中。转头却计划募资8亿扩产,引发了市场的广泛诟病。

  新广益主要家专注于高性能特种功能材料研发、生产及销售,公司客户和供应商集中度都很高。2022-2024年,前五大客户分别占总营收的69.64%、57.22%、52.89%;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从34.36%、36.97%、42.26%。

  在上下游都度高依赖的背景下,一则“离奇”的采购交易暴露了公司信息披露的漏洞:

  2020-2021年,一家名为“优创塑业”的公司突然跻身新广益前五大供应商,对应的采购金额分别为1354.87万元和1924.56万元。天眼查资料显示该公司2019年12月16日才成立,注册资本仅100万元,实收资本甚至为0,也就是说优创塑业刚成立,新广益就向其大举采购。

  据新广益招股书披露:优创塑业全称为苏州优创塑业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包括但不限于苏州优创塑业有限公司、苏州润利达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等。

  新广益在回复交易所问询时称:少量客户成立时间较短或注册资本较小,均有合理的商业背景。优创塑业虽成立较晚,但公司自2017年起即与其关联方苏州润利达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苏州润利达)合作。

  在新广益2023年6月、9月、11月、12月先后披露的四版招股书里,都写着和“苏州润利达”的采购合同还在履行,履行时间为2020.01.01-长期。

  但天眼查信息显示,苏州润利达早在2022年3月就自主登记注销——这意味着新广益在近一年时间里,持续披露与一家“已注销主体”的存续采购合同。

  直到2024年6月披露的招股书,新广益才把表述改成“合同已履行完毕”。这种修改,加上之前没提供应商注销,既说明采购管理不规范,也让市场怀疑交易是不是线、市占率“第一”含金量待考,2024年业绩跳转尚待观察

  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新广益营收分别为4.96亿元、4.55亿元、5.1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8350.04万元、8151.34万元、8328.25万元,营收长期徘徊在5亿元关口,净利润长期不足1亿元且呈小幅下滑趋势。期内主要产品抗溢胶特种膜收入持续下降,大客户鹏鼎控股等订单减少进一步加剧。

  新广益在招股书中称,其占收入比例超50%的核心产品“抗溢胶特种膜产品”2020-2024年连续五年全国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其中2024年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

  但招股书披露该产品同期收入仅为3.06亿元、2.77亿元、3.35亿元。按此推算,其全国市场规模不足10亿元,天花板触手可及。

  同时,据《网易-清流工作室》的报道:在同行可比公司的选择上,新广益仅选取了方邦股份和斯迪克两家公司,而这两家公司在产品种类、功能及用途上与新广益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之下,全球前八强离型膜生产商还包括长阳科技等企业,但新广益并未充分提及这些竞争对手,显示出其市场地位陈述可能被夸大。

  而针对深交所亦对可比公司选择的合理性、完整性的问询,新广益则解释称:是由于行业中不存在完全可比的上市公司,因此公司主要基于客户类型及企业资信两个维度从薄膜行业中选取上述两家公司。

  最新招股书显示,2024年度,新广益营收突然大幅增长至6.57亿元、净利润增至1.16亿元。主要原因是其占比较低的两项业务:强耐受性特种膜、新能源材料,收入突然快速增长所致,具体披露如下:

  而这种非核心业务突然“接棒”成为增长主力,尚未看到这两项业务具备持续高增长的核心支撑,其业务结构转型的“有效性”有待观察。

  对此,公司也在招股书中明确披露了业绩下滑的风险:2023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回暖,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平板、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电子产业逐步回暖,客户采购需求有所回升,但经济全面复苏的后劲和进程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如发行人改性材料、新能源材料相关业务供应商认证进度不及预期,或我国塑料改性化率提升进度、新能源行业发展速度不及预期,则发行人营业收入、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存在下滑50%甚至亏损的风险。

  新广益虽在招股书中宣称:打破日本三井化学、住友化学的技术垄断,但实际存在明显矛盾:

  一方面,其核心产品抗溢胶、强耐受性特种膜,原材料价格受原油波动影响大,且关键原材料TPX粒子,货源几乎全依赖竞争对手三井化学;

  另一方面,这份关键依赖信息,最初招股书未主动披露,直到交易所首轮问询质疑TPX货源与供应稳定性,才承认“最终来自三井化学”,二轮问询追问贸易商是否为三井指定代理,又才“挤牙膏”式补充披露贸易商与三井的关系。

  更关键的是,其所谓“技术领先”也缺乏硬核研发支撑:2020-2024年,新广益研发费用分别为2018.82万元、2581.15万元、2232.85万元、2762.37万元、3104.3万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4.93%、5.20%、4.90%、5.35%、4.72%,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同期同行企业方邦股份研发费用率维持在14.95%-21.84%,斯迪克维持在5.49%-10.02%,均显著高于新广益。

  同时,公司研发团队也有短板:2024年末有50名研发人员,仅占员工总数的13.59%,其中37人学历为大专及以下,占比74%。公司4名核心技术人员中有2人为大专学历(董事长夏超华、研发总监周青兵)。且除夏超华外,其余3人中有2人(李永胜、高曦)是2020年加入公司。

  面对交易所关于研发投入与创新性的质疑,新广益在问询回复中解释称:“融资渠道有限,研发依赖历史经营所得”“主营产品线集中,研发团队精简,而同行上市后业务线扩张、投入新领域导致研发团队扩大”。

  创业板定位“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新广益究竟是具备硬实力的科技企业,还是通过包装宣传谋求上市的“伪科技”公司,仍需进一步向市场证明。

  招股书显示,新广益2004年成立,实控人夏超华与其弟夏华超通过直接持股及控股平台,合计控制公司85.54%表决权。

  招股书披露的履历显示,夏氏兄弟二人一个出生于1979年,一个出生于1983年,分别担任公司董事长、董事,均为大专学历。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密集引入外部股东前,新广益于2021年11月突击分红2.2亿元。其中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夏超华及其一致控制人夏华超、聚心万泰(持股24.58%,股东为夏超华和夏华超)分别取得500万元、50万元和2.15亿元现金分红(税前)。

  即便扣除2022年末聚心万泰将本次分红款中的5750万元用于对新广益增资,本次分红金额占新广益最近三年(2021-2023年)净利润的比例仍达到65.45%。

  若不考虑此前分红影响,这意味着新广益自2004年成立以来17年累计利润的77.46%,通过此次分红一次性分给了夏氏兄弟(注:2022年3月股改未影响未分配利润)。

  此外,该报告期内,新广益累计净利润29892.18万元,此次2.2亿元分红也相当于公司近三年(2021-2023年)累计利润的65.45%,流向夏氏兄弟。

  对此,新广益在致交易所问询回复中称:本次分红系公司股东基于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在全面履行近二十年股东义务后首次行使的股东权利,相关安排具有合理性、合规性。

  值得关注的是,大额分红后,新广益迅速引入比亚迪等外部投资者,并计划募资8亿元用于功能性材料及新能源锂电项目扩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