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賣什麼? 如何更有活力? 碳市場20 中國這樣佈2025年按交易量排名的Top加密货币交易所- 官方推荐局
交易所,交易所排名,交易所排行,加密货币交易所排行榜,加密货币是什么,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币安交易所,火币交易所,欧意交易所,Bybit交易所,Coinbase交易所,Bitget交易所,交易所排行自2013年起,中國在多個省市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2021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上線。碳市場已成為中國利用市場機制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一項重要政策工具。
近日,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公佈,明確全國碳市場中長期發展的時間表、路線圖。在業內看來,這意味著碳市場進入2.0時代,將推動全國碳市場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
廣東省茂名市電白區南海島水東灣海洋公園內茂密的紅樹林濕地景觀。黃勝林攝(人民視覺)
在山東省榮成市石島管理區的海上風電産業基地,超大型風電葉片正在吊裝和運輸,準備運往海上作業區進行安裝。李信君攝(人民視覺)
碳市場裏買賣什麼?從營造紅樹林,到建設海上風電……企業等減排主體的貢獻“份額”被量化、交易,既可選擇通過技術改造降低排放,也可選擇購買配額填補缺口,從而以更低的社會成本達成總體減排目標。
“碳市場一頭牽著減碳目標,一頭連著經濟增長,通過市場機製作用將減排壓力轉化為動力,激發市場主體和社會各界參與到減碳進程之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王海芹説。
據介紹,全國碳市場體系由“強制”“自願”兩個市場共同構成:一是重點排放單位履行強制減排責任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通常被稱作“強制碳市場”,2021年建成啟動;二是激勵社會自主減排的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通常被稱作“自願碳市場”,2024年建成啟動。強制碳市場和自願碳市場既各有側重、獨立運作,又互為補充,通過配額清繳抵銷機制相互銜接。
看強制碳市場——生態環境部發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納入強制碳市場的重點排放單位超2000家,配額清繳完成率接近100%。截至今年8月22日,強制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超6.8億噸,成交額達474.1億元,價格“指揮棒”作用逐步顯現。
看自願碳市場——2023年以來,生態環境部等部門先後出臺了造林碳匯、海上風電等6個方法學,完成首批948萬噸核證自願減排量登記。截至今年8月22日,自願碳市場累計成交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249萬噸,成交額達2.1億元。
碳市場對重點行業的覆蓋範圍還在不斷擴大。在此前納入發電行業基礎上,今年強制碳市場又納入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對全國60%以上碳排放量實現了有效管控。專家預計,相關行業的重點排放企業將通過更大程度使用可再生能源、節能提高能效、發展原材料替代、開發數字化管控等眾多綠色工藝技術,發展形成新的綠色市場競爭力,帶動整體産業結構轉型升級。
作為工業大省,河北擁有發達的鋼鐵、火電等産業體系,控排企業減排潛力大,今年有400余家企業被納入全國碳市場重點排放單位。
“我們去年通過出售多餘的碳配額獲得收益7700余萬元,今年又將收益投入新節能項目,形成良性迴圈。”石家莊良村熱電有限公司總經理崔建德介紹,這幾年,該公司完成了煙氣餘熱回收、燃燒器優化等技改項目,煤電機組節能改造穩步推進。2024年,公司累計供電煤耗較2020年降低5.5克/千瓦時,年均減排二氧化碳10300噸。
為幫助企業參與全國碳市場,河北對重點排放單位集中開展了碳減排專項服務行動,組織行業專家和技術人員,從細化管理機制、實化數據質控、優化工藝流程等方面,幫助企業完善碳排放管理體系,讓企業“減排越多、收益越多”。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中國已建立了全球覆蓋排放量最大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了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具有中國特色的碳市場制度體系初步建成,以碳市場為主體的中國碳定價機制正在逐步形成。”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嚴剛説。
如何讓“強制”“自願”兩個市場更有活力?《意見》聚焦2027年、2030年兩個時間點提出了主要目標。
先看強制碳市場——到2027年,強制碳市場基本覆蓋工業領域主要排放行業;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額總量控制為基礎、免費和有償分配相結合的強制碳市場。
在擴大覆蓋範圍方面,將根據行業發展狀況、降碳減污貢獻、數據品質基礎、碳排放特徵等,有序擴大強制碳市場覆蓋行業範圍和溫室氣體種類。
有償碳配額會越來越多。《意見》提出,建立預期明確、公開透明的碳排放配額管理制度,明確市場中長期碳排放配額控制目標,逐步由強度控制轉向總量控制;配額分配方式由免費轉向免費和有償相結合,有序提高有償分配比例。
再看自願碳市場——到2027年,自願碳市場實現重點領域全覆蓋;到2030年,建成誠信透明、方法統一、參與廣泛、與國際接軌的自願碳市場。
“自願碳市場可有效引導綠色低碳投資,支援當下並不具備很強經濟可行性或吸引力,但減排效果又非常明顯的技術和項目發展。同時,自願碳市場的參與主體非常廣泛,能夠調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碳減排行動。”北京綠色交易所董事長王乃祥説。
目前,強制碳市場和自願碳市場互補銜接、互聯互通的全國碳市場體系已初步形成。
針對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湖北省、廣東省及深圳市等7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市場,《意見》明確,將加強指導和監督管理,建立定期評估和退出機制,不再新建地方或區域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隨著全國碳市場加快擴大行業覆蓋範圍,試點碳市場覆蓋的行業和企業數量將逐步減少。嚴剛分析,這並不意味著試點碳市場發揮的作用逐步減弱,地方試點碳市場將繼續發揮“政策試驗田”的功能,在擴大覆蓋範圍、完善市場調控機制、創新監管手段、健康有序發展碳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試,為全國碳市場建設發展探索經驗。
碳質押,就是企業將CEA、CCER等碳資産作為質押物,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碳回購,則是配額持有者將碳資産出售給第三方機構,並約定在未來以約定價格回購,從而獲得短期資金融通。
此次《意見》提出,要建立完善碳質押、碳回購等政策制度。“這兩項制度都有利於拓展重點排放單位的融資渠道,盤活碳資産,降低融資成本,提升節能減碳積極性和主動性。”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裴曉菲説。
林業碳匯是指森林植被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從而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如今,林業碳匯也能“買保險”。
在安徽,太平洋財險岳西支公司不久前為安徽康馨祥農業科技集團簽發了林業碳匯遙感指數保單。在簽訂保險前和賠付階段,保險公司與林業主管部門通過衛星遙感技術,對整個林地的碳匯增加、損失情況進行監測評估。林業碳匯指數保險以碳匯損失計量為補償依據,將合同約定的自然災害造成的森林固碳量損失指數化,當損失達到保險合同約定的標準時,視為保險事故發生,保險公司按照約定標準進行賠償。
讓碳定價機制“晴雨錶”更準確——《意見》提出,到2030年,要形成減排效果明顯、規則體系健全、價格水準合理的碳定價機制。
在王海芹看來,碳市場內形成的碳排放價格,將激勵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引導凝聚全社會綠色技術創新力量。碳價格賦予綠色低碳技術市場價值,將激勵企業、科研院所等以市場為導向,在投資—回報的經濟迴圈中持續迭代升級,形成並強化在綠色低碳方向的技術引領力。
還要讓更多交易主體參與進來——《意見》提出,支援銀行等金融機構規範開展碳質押融資業務,穩妥推進符合要求的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適時引入其他非履約主體。自願碳市場逐步引入符合條件的自然人參與交易。
目前,強制碳市場的參與主體是具有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法律義務的高排放企業,由政府向這些企業分配碳排放配額,並規定企業強制履約責任。市場參與者以控排企業為主,導致市場呈現“履約驅動、潮汐交易”特徵,市場活躍度受履約週期影響較大。業內人士認為,交易主體的拓展,有利於改善交易結構,形成連續價格信號,從而激活市場流動性和有效性。(記者 汪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