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排名 交易所排行 币安交易所

中国香港:服务2025年按交易量排名的Top加密货币交易所- 官方推荐全球南方

发布时间:2025-11-16 22:24:30  浏览:

  交易所,交易所排名,交易所排行,加密货币交易所排行榜,加密货币是什么,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币安交易所,火币交易所,欧意交易所,Bybit交易所,Coinbase交易所,Bitget交易所,交易所排行

中国香港:服务2025年按交易量排名的Top加密货币交易所- 官方推荐全球南方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作为连接中国内地与世界的“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中国香港特区的作用有望愈发凸显。

  这源于国家在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中对香港提出的多项要求。除巩固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等中心地位,亦包括“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等新措施、新表述。

  在全球经济波动性日益增强的当下,受益于“一国两制”等制度安排,香港的安全、稳定、可靠、高效和国际化营商环境,也在不断吸引资金流入的同时汇聚企业和人才。

  多类数字佐证了这种不断提升的信心:截至2025年8月,香港银行存款总额超过18万亿港元,按年录得超过440亿美元资金净流入;截至9月,在2024年上涨18%基础上,恒生指数继续上涨30%左右,IPO(首次公开募股)市场共筹集160亿美元资金,重夺全球排名第一;截至10月,香港已引进五批共计102家重点企业,预计将带来约600亿港元投资、创造约2.2万个就业职位。

  2025年9月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则显示,中国香港不仅保持全球第三大国际性金融中心地位,而且与前两名纽约和伦敦的评分差距进一步缩窄至历史最低水平。正如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所言,“香港金融市场已成为国际资本的安全港。在全球波动加剧之际,国际与内地投资者正重新发现香港的价值与独特功能。”

  全球经济急需新增长点的当下,作为国际性金融中心,中国香港顺理成章成资本首选;角色日渐积极主动的香港特区政府,在加快发展北部都会区、产业发展和革新、巩固香港国际中心地位等范畴,亦不断提出产业发展新思路。

  作为连接渠道,中国香港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既是国际企业掘金中国内地乃至亚太地区的桥头堡,也是中国内地企业走向世界的“超级跳板”。在当前的全球发展及贸易格局下,中国香港对接国内外的国际窗口和超级增值人功能也在增加新内容,包括微观层面上强化及辅助中国内地企业在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力,以及发展成为既服务全球南方又与西方联通的顶级金融平台。

  中国香港如何维持并深化国际化特色仍是一大考验。这一方面意味着中国香港需妥善处理好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关系,避免被“工具化”或“政治化”;另一方面,则是如何继续拥抱全球资本,保持市场开放性与多元性。

  如何避免作为外向型贸易经济体被挤压及边缘化,是2025年中国香港的核心政经议题之一。“马死落地行”原形容没有优势后只能靠自己的南粤俗语,也在当地再次被赋予现实意义。

  作为基础,中国香港多次着重强调了其自由港地位,当年的两份国际评级报告也再次把中国香港评为世界最自由经济体的首位。其核心优势在于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保障货物、资金和信息等自由便捷流动。继续开放外汇、黄金、证券、期货等市场,以及保障资金的流动和进出自由。

  这些均被认为是中国香港赖以繁荣的核心经验。正是凭二战后的自由政策,中国香港逐渐成为亚太地区工业中心、国际性金融中心及贸易中心。落后地区成为富庶发达自由港的经验本质,是发挥本地市场作用,也坚持给国际市场尽可能多的空间。

  但作为国际贸易枢纽,短期内中国香港仍难免会受到影响,源于前一轮贸易摩擦中,其可把一部分输美产品转为输往欧盟与东盟。作为中国内地转口贸易枢纽,中国香港与东南亚经贸关系日趋紧密。自2019年起,东盟已超越美国成为中国香港的第二大货物出口市场,仅次于中国内地。

  为把握产业机遇,从2024年初起,中国香港已提出了作为亚洲地区供应链中心的一系列产业规划;当年9月,中国香港海关将中转易服务范围扩展至由中国内地经中国香港中转往越南等地的货物,当地贸易商可为相关货物中转享受关税优惠。

  “不少越南(尤其与中国香港临近的越北地区)出口的产品,会先运至中国香港再转口到内地及世界各地。”中国香港一位贸易界人士对《财经》表示,“从越南经中国香港转口返回越南的货物占比近年屡创新高,其实是后者作为区域物流与调拨中心的体现。”

  “作为历史悠久的采购中心,中国香港能将订单灵活调配至内地不同城市乃至东南亚等区域,在供应链管理和风险管理方面很有敏感度。”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主席陈祖恒也向《财经》分析,“香港要充分发挥科研优势,促进先进科技落地应用,帮助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强化产业链,建设成为跨国供应链管理中心,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随着新一轮关税战给全球贸易带来不确定性,尤其是以往的这种腾挪空间日趋收窄,如何继续布局新的供应链网络及寻找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成为中国香港应对的重要方式。

  在微观企业及行业层面,2025年中汇丰银行方面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地大量企业正积极调整供应链,并重新评估运营方式和地点。72%的港企正采取行动或计划将供应链和生产迁移至靠近主要客户的地区,其中53%的企业首选地点为中国内地,南亚和欧洲则分别占39%及29%,与其有意拓展的市场范畴保持一致。此外,深耕本地市场及将业务拓展至受贸易战影响较轻微的新市场,亦是大量港企的选择。

  “不同经济体和各大产业都希望降低对美国的经济依赖,决心开拓新市场并‘变阵出击’,带动以中国为首的全球供应链加快发展和演进。中国香港应在多方面强化自身国际窗口的角色。”陈祖恒认为。他也为此提出了一系列相关做法,例如应用好各行业内联外通优势,深化国内国际业界的区域合作和联系。以纺织业为例,他联同业界促成了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及东盟纺织工业联盟签署合作备忘录,以中国香港作为桥梁,建立三地业界的区域合作和沟通机制。

  在宏观层面,为继续发挥自身的“内联外通”优势,中国香港近年来也在传统的连接内地及全球市场之外,进一步着重拓展“全球南方”的新兴市场网络。除常规性质的资助计划和支持措施,香港特区政府近年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的有关工作,主要分为三方面:

  首先,加强区域合作。香港特区正与东盟、中东及“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展开经贸合作,包括于2024年3月与巴林签订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中国香港与卡塔尔也已大致完成投资协定谈判,并正与沙特阿拉伯、孟加拉国、埃及和秘鲁探讨签订投资协定。

  在此基础上,中国香港也正在继续积极联系《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通过不同平台及场合进行游说,争取尽快加入RCEP并借此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其次,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尤其是重点关注与香港合作潜力较大的中东地区。在特区政府层面,为开拓合作领域并扩大当地的“朋友圈”,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5年继续前往中东,并率领50多位中国香港商贸代表和中国内地企业代表前往卡塔尔和科威特访问,与中东地区进一步建立政府之间的关系;在微观层面,以港交所为例,其在过去数年当中已先后将沙特交易所、阿布扎比证券交易所和迪拜金融市场纳入认可证券交易所名单。借此联系机制建立为机会,相关产品及资金往来正在不断增加。

  “中东资本正通过三个层级进入亚洲尤其是中国香港市场。”易达资本(ewpartners)管理合伙人、香港办公室负责人周国民(Cliff Chau)则对《财经》解析称,“第一层是以沙特交易所与港交所的对接为代表的一级市场合作,包括亚洲企业赴沙特进行二次上市的趋势;第二层是Pre-IPO(上市前)与私募股权投资。这类交易通常需要更长投资周期、政策推动力与跨境中介网络的深度参与;第三层则是家族办公室资本的战略布局。越来越多中东家族资金开始关注亚洲新兴机会,并寻求与本地机构展开长期合作。”

  “非常看好中国香港作为中东与亚洲尤其是中国内地之间资本门户的战略意义。”周国民也建议称,“香港的角色从来都不应该只是个联络人,其本身具备一些丰厚条件,所以在对接中国内地和中东地区合作方面,除资源匹配、对接,也可适度使用香港的资本力量。”

  2025年10月,中国香港旨在吸引出海内地企业的一个新平台正式宣告成立。作为中国香港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有关工作的第三个方面,这一平台的核心内容旨在提供高增值的服务链条。

  该平台以“内地企业出海专班”命名,旨在为相关企业通过中国香港进行海外拓展提供服务,其基础为整合香港在全球范围内的各类办事机构等,除跨部门协调特区政府各相关政策局及部门,亦吸纳当地多家商业机构及专业团体。

  与以往中国内地企业自行赴港对专业机构进行咨询相比,该专班由香港特区政府牵头调配当地资源提供服务。为增强“引进来、走出去”功能,中国香港希望通过此举招揽更多生意。在扮演了数十年全球资本投资中国内地“跳板”角色后,中国香港此次谋划新角色背景之一,是内地企业正在全球南方加速产业链和供应链布局。

  全球南方目前占全球整体GDP(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则达80%左右。以2024年为例,当年中国内地对外直接投资超过1900亿美元,同比增加超8%。其中,对东盟及“一带一路”国家或地区的投资,则分别增加近四成及两成左右。

  “愈来愈多内地企业正开拓海外市场,这些企业不只需要资金,更需要合适的策略和境外网络,以及能够提供信心和保障的出海基地,中国香港真正能够担当这个角色,能作为企业出海的启航点。”负责督导前述专班的香港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丘应桦称。

  “目前中国内地企业出海东南亚仍是好时机,贸易框架相对比较成熟加上关税壁垒存在,东南亚对中国的优质服务和商品仍然存在广阔空间。相对而言,香港对东南亚的市场拓展是比较成熟的,也具有相关的能力,包括贸易、金融、物流服务等,可做好通道并进行赋能。”从事国际物流业务的燕程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合伙人黄彪对《财经》解析称。

  部分内地企业对此有所需求。例如对于部分中小企业而言,其出海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对目标市场环境认知不足、团队与供应链建设困难、监管政策变化以及文化差异等。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相关企业对中国香港的制度与服务较为熟悉,但境内其他省份相关企业采用中国香港服务的市场潜力被认为尚有挖掘空间。

  此前,中国香港服务内地企业出海主要聚焦于资金往来方面。作为出海首选地,内地企业在港可进行便捷的跨境结算,利用多元化融资工具包括上市、发债、银团贷款等进行融资,并可在港设立财资中心,高效管理全球资金。

  截至2023年末,内地对中国香港直接投资存量为1.92万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总量约65%。这被认为证明了香港既是内地对外投资的中转枢纽,也是海外资本进入内地与亚太市场的优质跳板。

  在此基础上,中国香港近年来也在积极拓展其他复合型优势,包括健全的法治环境及相对深度的资本市场,以及能为内地企业提供一站式的专业支援。例如,在法律与合规方面,香港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费思就对《财经》解析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体系、监管框架及合规要求存在显著差异,且这些差异往往与当地文化深层绑定。

  “作为中西融合的国际化平台,中国香港可为内地企业提供天然的过渡空间,帮助企业在组织架构优化、思维模式转型及战略规划升级上逐步与国际接轨。”费思称,“中国香港的监管制度完全与国际接轨,无论是在ESG领域还是绿色金融方面,均与全球先进水平同步,这为内地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高度匹配的合规运营平台,帮助企业规避国际市场的监管风险。”

  可资证明的数据是,截至2024年底,外地驻港企业在中国香港合共设有超过1400间地区总部,其中超300间来自内地。此外,当年母公司在海外及内地的驻港公司数目也因同比增长10%左右创下新高,达到9960间。其中数量最多的为内地驻港公司,达到2620间。

  为进一步增强服务优势,在架构角度,前述专班将整合香港特区政府的各类办事机构,包括投资推广署、贸发局和驻内地办事处,以及金管局、港交所等共同组成一站式平台。具体而言,投资推广署将负责协调该专班工作,并与相关政策局、部门、驻内地办事处及业界合作伙伴等合作。

  以专班机构成员之一香港贸发局为例,其在全球就有超过50个办事处网络。在此基础上,为提升协助内地企业拓展业务的网络,香港特区政府近年来也在积极扩展经贸办覆盖范围,驻吉隆坡经贸办即将投入运作。

  据丘应桦透露,该专班的相关工作将从三个维度展开:一是合作共赢,促进资源整合与知识共享,发挥协同效应;二是拓展网络,扩展国际视野;三是实效为本,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提供针对性、量身定制的一站式支援,涵盖税务、法律、融资、检测认证、知识产权保障等多方面咨询服务。

  陈茂波则进一步透露,在该专班督导下,特区政府将推出多项政策措施,包括推动内地银行在港设立区域总部,辐射东南亚和中东市场;吸引内地企业在港设立财资中心,并于2026年上半年完成研究优化税务宽减措施;由金管局与沙特基金共同设立10亿美元投资基金,支持大湾区企业进军沙特;组织商界考察团赴东南亚拓展商机,并发挥香港会展优势助力品牌双向流通;此外还将推动碳排放核算服务等。

  相关措施如何落地并取得成效,或将成为2026年中国香港巩固自身新作用的重要看点。